2007年6月28日 星期四

逗,蟋蟀




老爸和小弟不知從公園哪找來的兩隻蟋蟀,體色黑色,而翅牓基部有二枚橙黃色斑紋,查資料得知這是「黃斑黑蟋蟀」(俗稱黑龍仔),是鬥蟋蟀的最佳選手。


在夏秋間,除了「知了」,如果還聽到另一種「唧鈴唧鈴」的鳴唱聲,那就是蟋蟀摩擦前翅發出的聲音了(只有雄蟲能發聲,目的是為了宣示地盤及吸引異性以完成交配),在吵雜的環境中或許並不明顯,但夜深人靜可是非常響亮,我差點因此失眠。


不曉得和我一般年紀的人有沒有同樣的經驗,但「灌肚伯」(台語,意為「灌蟋蟀」,或稱「灌肚猴」)可是我童年生活中深刻的回憶,是我和玩伴最常玩的遊戲。幾乎是每天放學後,我和玩伴就提著水桶或一瓶瓶裝滿水的保特瓶,往家前的芒果園裡鑽,仔細找地上土壤凸出來的小土堆,找到後用手指將土堆撥開,就可看見手指大小的洞口,這時便將準備好的水持續往洞裏灌,然後等待洞中的蟋蟀因受不了水淹巢穴跑出洞來,而這時大夥都摒氣凝神,不製造出一點聲響,通常不用多久就能手到擒來(有時遇上極為頑強的蟋蟀,一群小孩往往要跑好幾趟裝水,也有灌錯洞的糗事)。


只是現今水泥城市建築林立,家前的芒果園成了公園,附近的田地也蓋了高樓,現在的小孩已無法想像和實際去體驗「灌肚伯」是個什麼樣的活動,蟋蟀的蹤影也已十分難見,所以這兩隻黃班黑蟋蟀真是「老爸和小弟不知從公園哪找來的」驚喜(雖然晚上吵得我睡不著覺)。


除了「灌肚伯」,還有另一種活動「鬥蟋蟀」,是以往農村社會裡常見的休閒活動,不過目前全台灣大概只剩台南縣的「新化鎮豐榮里」還保有鬥蟋蟀的風俗。


延伸閱讀:新化鎮造型獨特的蟋蟀街燈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